随着"双碳"目标成为国家战略,初全环保教育已从课外活动升级为系统性课程。托管对于每天在校时长超过10小时的保教初一全托管学生,如何将环保理念自然融入知识体系,育何成为教育者的融入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课程重构、课程实践创新、初全评价改革三个维度,托管探讨全托管场景下的保教环保教育实施方案。
一、育何课程体系重构:构建"三位一体"教学模块
(1)必修课程基础化
每周设置2课时《生态与生活》必修课,融入采用"理论+案例"双轨模式。课程例如在物质循环单元,初全教师通过播放《垃圾去哪儿了》纪录片片段(时长8分钟),托管配合自编的保教"垃圾变形记"动画(由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中心提供案例),让学生直观理解垃圾分类原理。课后布置"家庭垃圾追踪表",要求记录一周厨余垃圾产生量,数据纳入期末评价体系。
(2)选修课程项目化
开发"校园微生态"等6个主题选修模块,实行"3+2"学习模式(3次课堂指导+2次实地考察)。以"雨水收集系统"项目为例,学生需完成:①查阅《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相关章节;②测量校园雨水径流系数;③设计1:100模型并计算节水效益。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2022年实践数据显示,此类项目使学生的工程思维得分提升27.6%。
二、跨学科整合:打造"环保+"融合教学场景
(1)数学与环保的跨界应用
在"统计与概率"单元增设"校园碳足迹计算"专题。教师提供2023年北京市人均碳排放量(4.2吨/年)等真实数据,指导学生建立"个人碳账户"模型。例如计算:每天乘坐校车(人均0.5kg CO₂) vs 步行上学(0kg),通过对比表格(见下表)理解交通方式的环境影响。
出行方式 | 日均碳排放 | 月累计排放 |
校车 | 1.5kg | 45kg |
步行 | 0kg | 0kg |
(2)语文与环保的创意表达
在"写作与表达"单元开展"给十年后的地球一封信"主题写作。要求学生结合《巴黎协定》减排目标(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65%)进行科幻创作。朝阳区语文教研组2023年跟踪调查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环境类作文得分率从38%提升至72%,其中23%的作品被选为市级优秀范文。
三、实践体系创新:建立"四阶递进"行动机制
(1)校园微行动阶段
实施"21天环保挑战计划",每日完成指定任务:周一"无纸日"(使用再生纸)、周三"光盘行动"(剩菜量≤餐盘1/3)、周五"低碳出行日"。通过钉钉小程序记录数据,累计积分可兑换"环保达人"徽章。2023年海淀区试点数据显示,持续参与者垃圾分类准确率从58%提升至89%。
(2)社区联动阶段
组建"环保小分队",与周边社区建立服务协议。例如与北京植物园合作开展"外来物种识别"活动,学生需掌握《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30种植物的识别特征。北京市生态环境局2022年调研表明,此类实践使学生的物种识别准确率提高41%,生态责任感测评得分增长35%。
四、评价体系改革:构建"三维九项"评估模型
(1)过程性评价(40%)
包括:①课堂参与度(发言频次×10%+小组贡献度×20%);②实践打卡完成率(每日任务完成度×30%);③项目进度评估(按里程碑评分)。
(2)表现性评价(30%)
设置"环保方案设计大赛"等专项评估,采用"评分+答辩"双轨制。例如在"校园光伏发电"方案评选中,专家评审占比60%,学生自评30%,家长投票10%。
(3)增值性评价(30%)
运用"成长树"数字化平台,记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环境行为变化曲线。数据显示,经过系统培养的学生,其环境行为改变持续率达78%,显著高于普通学生群体(42%)。
五、实施建议与未来展望
(1)师资培训"双师制"建设
建议学校配备专业环保教师(占比30%)+学科融合教师(占比70%),定期开展"环保+学科"联合教研。例如北京市通州区2023年开展的"环保+数学"跨学科培训,使教师课程设计能力提升53%。
(2)资源开发"云平台"构建
整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机构资源,建立包含:①教学案例库(已收录1200+案例);②虚拟仿真实验(VR垃圾分类系统);③专家在线答疑(每周三下午)的数字化平台。
(3)家校协同"三位一体"机制
设计"家庭环保任务清单"(每周5项),如:①安装节水龙头(完成奖励0.5积分);②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督导(积分加倍);③制作废旧物品改造作品(上传至学校云展馆)。
(4)长效保障机制
建议将环保教育纳入学校质量评估体系(权重不低于15%),设立专项经费(生均每年不低于50元),建立区域教育联盟(已覆盖京津冀12所学校)。
当每天8小时的全托管时间与环保教育深度融合,不仅能培养出具有生态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更将形成可复制的"课程-实践-评价"三位一体模式。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预测,系统化实施环保教育的学校,学生环境行为改变持续率可达82%,远超常规教育水平(45%)。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①人工智能在个性化环保教育中的应用;②跨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机制;③长期追踪研究(5年以上)的环境行为养成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