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梵天寺简介

杭州梵天寺,始建于吴越国时期,位于 杭州市上城区的馒头山社区,初名“南宝塔寺”,后宋治平年间改名为“梵天禅寺”。该寺在五代吴越国时期是杭州的名刹之一,与灵隐寺、六和塔齐名,被誉为“东南佛国”的代表。

据《吴越备史》记载,梁贞明二年(916年),吴越王钱镠迎鄞县(今宁波)阿育王寺的释迦舍利塔到杭州,并建城南塔珍藏。后城南塔毁于火,乾德三年(965年),吴越国王钱弘俶在原址重建,并改名为梵天寺。

梵天寺经幢是吴越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结合的瑰宝,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江干凤凰山麓、梵天寺路梵天寺遗址前,共两座,幢高15.76米。经幢上刻有《大佛顶陀罗尼经》和《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是研究吴越佛教艺术和塔幢建筑的珍贵实物。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梵天寺经幢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06月25日,梵天寺经幢作为五代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虽然梵天寺在历史变迁中已经损毁殆尽,但其经幢仍然保存完好,成为现代考古研究人员的重点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