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原则

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保护性原则

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运用生态学相关理论,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资源,尽量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提高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生态效益。

人性化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将大学生群体、周边居民、外来游客作为公园的主要使用对象,充分考虑各年龄段,不同出行目的人群的使用需求,构建多样化的休闲活动空间,改善其生态环境,提升空间功能品质。同时,空间与各类构筑物的尺度、形态一定要符合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

地域性原则

融合滨水景观与地方文化,强化城市的区域特征与形象特色。将本土优秀的城市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文化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植入到滨水景观空间设计中。通过抽象文化符号和具象文化形象的艺术化表达,使得历史文脉和景观空间能够良好地结合。搭建多元化的历史场景,重塑空间故事,让游客在特定环境中触景生情,唤起城市记忆,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节点。

防洪原则

滨水景观除了要满足休闲、娱乐等功能外,还必须具备防洪性。可以利用水生植物或者亲水的乔木进行植物的设计,在丰水期或是有洪水的日子中植物虽然被淹没,但堤坝的防洪功能并没有被减弱,洪水也影响不了堤坝之上的景观。

生态原则

注重“创造性保护”工作,即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该地域内美景和生态自然。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景观空间的改造,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和市民游憩于一体的,能够反映历史和人文景观的城市滨水活力休闲区。

美观与实用原则

将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完成对历史和文化之美的揭示与再现。滨水景观设计应将现代艺术美学、国际视野融入设计中,构建活力持久的滨水景观。

植物多样性原则

在滨水区沿线应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地带,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