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预算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
开展预算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预算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制定和执行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合法性原则要求预算管理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确保预算管理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具体包括:
遵守国家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环节合法合规。
遵守财政部门发布的财政政策和财务管理规定,确保预算管理活动符合财政政策导向。
遵守行业规范和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确保预算管理活动符合单位实际情况。
二、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要求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各项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具体包括:
收入预算编制要真实反映各项收入来源,不得虚报、隐瞒收入。
支出预算编制要真实反映各项支出用途,不得虚列、挪用支出。
资产和负债预算编制要真实反映单位资产和负债状况,不得隐瞒、虚报资产和负债。
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及时、准确地反映各项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变动情况,确保预算数据真实可靠。
三、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原则要求预算编制要全面、完整地反映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确保预算管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具体包括:
预算编制要涵盖单位所有经济活动,包括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各个方面。
预算编制要充分考虑单位发展战略、业务需求,确保预算与单位实际情况相匹配。
预算编制要关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提前做好风险防控措施。
预算编制要注重预算的动态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算,确保预算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四、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要求预算编制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资金,确保预算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包括:
收入预算编制要充分考虑单位实际情况,确保收入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支出预算编制要遵循预算优先、重点保障、合理分配的原则,确保支出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预算编制要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预算资源的合理配置。
预算编制要关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公开透明原则
公开透明原则要求预算管理活动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具体包括:
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环节要公开透明,确保预算管理活动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预算信息要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定期向相关部门和单位通报预算执行情况,确保预算执行的公开透明。
预算监督要加强对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预算管理的公开透明。
六、绩效导向原则
绩效导向原则要求预算管理要以绩效为导向,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具体包括:
预算编制要充分考虑项目绩效,确保预算资金用于效益高的项目。
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对项目绩效的跟踪、评估,确保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预算监督要关注项目绩效,对绩效不佳的项目及时进行调整,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预算管理要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确保预算管理的绩效导向。
总之,开展预算管理应遵循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公开透明和绩效导向等原则,以确保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敏捷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