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要素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要素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要素及其框架随着企业组织重整和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以下是对内部控制要素文献的综述:

内部控制要素发展概述

内部牵制阶段 (一要素阶段)

19世纪10年代前,内部牵制基于两个基本设想:防止错误和舞弊行为。

内部牵制机能的执行分为实物牵制、机械牵制、体制牵制、簿记牵制。

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两要素阶段)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TA)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设计和企业内部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1958年,ATA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要素。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三要素阶段)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进一步细化了内部控制的要素和框架。

内部控制框架阶段(五要素阶段)

2004年,COSO委员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整合了传统内部控制理论和企业经营活动。

2013年,COSO委员会发布新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概括出17项总体原则。

风险管理框架阶段(八要素阶段)

内部控制要素及其框架继续发展,以适应企业风险管理的需求。

内部控制要素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Ayu Ogi Fazny和Hari Setiyawati(2020)研究内部控制五要素对公司治理和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Qiong Duan(2020)研究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

Zoran Todorovi和Bozo Vukoja(2020)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指出分权管理随公司扩大而复杂化。

国内研究现状

李娜(2020)分析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内部控制定义

内部控制最早定义为保护资产和现金,检查簿记业务准确性,后发展为达到管理目标,促进企业有效运营,保证资产安全和会计记录可靠性。

内部控制要素

COSO框架: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其他要素:组织规划、授权批准、会计系统、内部审计、预算控制、风险评估、控制手段和电子信息等。

结论

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要素和框架的演进反映了企业风险管理实践的进步。COSO框架为企业提供了内部控制的标准,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