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据机制砂含泥量标准进行工程风险防控?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混凝土材料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而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因其具有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性能稳定等优点,逐渐成为混凝土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然而,机制砂的含泥量对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如何根据机制砂含泥量标准进行工程风险防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制砂含泥量对混凝土的影响

  1. 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机制砂中含有的泥质成分,其本身强度较低,且易与水泥浆体中的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化产物,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同时,泥质成分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易产生膨胀变形,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微裂缝,进一步降低混凝土的强度。


  1. 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含泥量较高的机制砂,易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微裂缝,降低混凝土的密实度,使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性、抗碳化性等耐久性能下降。此外,泥质成分在混凝土中的沉积,还可能导致钢筋腐蚀,进一步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


  1. 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含泥量较高的机制砂,会降低混凝土的流动性,使混凝土难以泵送、浇筑,影响施工进度。同时,泥质成分在混凝土中的沉积,还可能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蜂窝等缺陷。

二、机制砂含泥量标准及检测方法

  1. 机制砂含泥量标准

根据我国现行标准《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机制砂含泥量应≤3%。对于特殊用途的混凝土,如高性能混凝土、抗冻混凝土等,其含泥量标准可适当放宽。


  1. 机制砂含泥量检测方法

(1)水洗法:将机制砂样品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使泥质成分与砂粒分离,然后过滤、烘干,称量泥质成分的质量,计算含泥量。

(2)筛析法:将机制砂样品过筛,根据筛余物的质量计算含泥量。

三、根据机制砂含泥量标准进行工程风险防控

  1. 严格把控原料质量

在采购机制砂时,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原料,确保其含泥量在规定范围内。同时,对原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其质量符合工程要求。


  1. 优化生产工艺

在生产机制砂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含泥量。如优化破碎、筛分等工艺参数,提高砂粒的清洁度。


  1. 加强施工管理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机制砂的含泥量。如对混凝土搅拌、浇筑、养护等环节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混凝土质量。


  1.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机制砂含泥量超标的情况,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如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更换原料等,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1. 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建立机制砂质量追溯体系,对原料采购、生产、检测、使用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混凝土质量。


  1. 加强人员培训

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对机制砂含泥量标准的认识,使其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总之,根据机制砂含泥量标准进行工程风险防控,是确保混凝土质量、提高工程耐久性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工程中,应从原料采购、生产工艺、施工管理、应急预案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混凝土质量,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废旧电池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