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职博士生招生考试录取后如何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博士生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职博士生作为博士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然而,在职博士生在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团队协作精神不足的问题。如何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2020年在职博士生招生考试录取后如何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一、加强团队协作意识教育

  1. 强化团队协作理念

在职博士生入学后,首先要进行团队协作意识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团队协作在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的重要性。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邀请知名学者、企业家等分享团队协作的成功案例,使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团队协作的理念。


  1. 培养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团队协作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1)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如拓展训练、户外运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沟通、协作、分享。

(2)设立团队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荣誉感。

(3)开展团队竞赛,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

  1. 增设团队协作课程

在职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应增设团队协作课程,如团队管理、团队沟通技巧等。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1. 融入团队协作元素

将团队协作元素融入现有课程中,如科研项目、实习实践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加强导师指导

  1. 强化导师团队协作意识

导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其团队协作意识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应对导师进行团队协作意识培训,使其认识到团队协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1. 建立导师团队

鼓励导师组建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导师团队可以由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教师组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四、搭建交流平台

  1. 建立学术交流平台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沙龙、研讨会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的平台。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1. 拓展国际交流

鼓励在职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活动,拓宽国际视野。在国际交流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队协作方式,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注重实践锻炼

  1. 开展团队科研项目

鼓励在职博士生参与团队科研项目,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分配任务、沟通协作、解决问题。


  1.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在职博士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扶贫调研等。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导师、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团队协作意识教育、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导师指导、搭建交流平台和注重实践锻炼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在职博士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在职博士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