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胜任力模型提出者研究经历

冰山胜任力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模型,广泛应用于人才选拔、培训与发展等领域。该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本文将详细介绍冰山胜任力模型的提出者——麦克利兰的研究经历,以及他对该模型的贡献。

一、麦克利兰的学术背景

麦克利兰,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1930年。他在学术生涯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心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麦克利兰的研究经历:

  1. 早年经历

麦克利兰出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早年曾在哈佛大学学习。1952年,他从哈佛大学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随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学位。在MIT期间,他师从著名心理学家乔治·米德(George Mead),学习社会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


  1. 博士毕业及学术生涯

1955年,麦克利兰获得MIT心理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美国教育委员会、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机构工作。在哈佛大学期间,他担任心理学系主任,负责领导该系的学术研究工作。


  1. 主要研究领域

麦克利兰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动机理论、组织行为学、人才测评等。在这些领域,他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冰山胜任力模型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麦克利兰开始关注人才测评领域。当时,人才测评主要依靠传统的面试、笔试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麦克利兰开始探索新的测评方法。


  1. 模型的提出

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麦克利兰发现,个体的能力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显性能力是指个体在特定领域内表现出的技能和知识,而隐性能力则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所表现出的非技能性特质,如动机、个性、价值观等。

基于这一发现,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冰山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将个体的能力分为“冰山以上”和“冰山以下”两个层次,形象地描述了个体能力的构成。


  1. 模型的特点

冰山胜任力模型具有以下特点:

(1)层次性:将个体能力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有助于全面了解个体能力。

(2)动态性:个体的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3)实用性:该模型广泛应用于人才测评、培训与发展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三、冰山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自提出以来,冰山胜任力模型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

  1. 人才测评

冰山胜任力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更全面地了解应聘者的能力,从而提高人才选拔的准确性。


  1. 培训与发展

通过对员工冰山胜任力的分析,企业可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能力。


  1. 组织发展

冰山胜任力模型有助于企业了解组织内部的能力结构,从而制定相应的组织发展战略。

总之,冰山胜任力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模型,在人才测评、培训与发展、组织发展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麦克利兰作为该模型的提出者,为心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他的研究经历进行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冰山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战略澄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