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夯作文
砸夯,这一古老而充满力量的劳动景象,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建筑过程中的一道工序,更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的汗水与希望。
在老屋的修建中,砸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时,我和爱人会在周末一起,将一周捡来的半头砖垒起来。盖厨房时,地基清理好后,就需要砸夯。尽管天下着雪,但大家依然在嘹亮的夯号声中,使那一百二十斤的石夯伴随着雪花上下飞舞。那一刻,尽管辛苦,但看到家园在一点点成形,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
砸夯的场景,也常常出现在我的梦境中。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冬天,雨水稀少,我们几乎天天唱着“嘿呀嘿呀哈”的号子,打夯筑坝。主把手是富友和富云叔,对面拉麻绳的副手是政治。两位叔辈带着我们,高潮时,夯身举过肩膀,他们用力的手,速速滑下来。到了最高度,使劲一放,手又滑上去,夯头重重地落在地上。一而再,再而三,周而复始,却不觉得单调,因为,精力都要集中在团结协作上。若开小差,上碰头,下砸脚,谁都担当不起。一次,另一组打夯的把脚背砸伤了,大队长就派我们组去支援。我们顺着他们夯过的痕迹作业,同层厚的土壤,我们砸下去比他们深近两寸。同一个位置,我们要连夯三次,简称连三夯,让土壤达到最大的压缩,地基牢不可破。我们心灵深处有共鸣,传递的力量大,有汗水的咸涩,有勤劳的芬芳,有相互之间的默契,我们的坝,就是百年大计。现在想来,我们当时“嘿呀!嘿呀!哈!!”的号子,就是有感染力的深情呼唤,是劳动者粗犷豪迈的合唱,是生动的肢体语言表演,是人类历史潮流进化的亮丽浪花。
除了实际的劳动场景,砸夯的号子也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夯歌,是人们盖房架起特制的石块夯实地基的呼喊的号子。过去盖房时为了房子牢固,先夯实地基。夯歌唱起来,夯打起来,歌声整齐雄浑,夯声震天地声,响遏云天。根据所需夯实的地基渲实、人员的多少和打夯进程的快慢,夯歌有张有弛,节奏有急有缓,或激昂,或缠绵,或如疾风骤雨,或如流水潺潺。刚开始打夯时,由于地基挖的深,拉夯人站在沟上,不好用力,行动不便,需要凝聚人们的精力,故而节奏缓慢,此时的夯歌属于慢歌;如:(领夯者)同志们啊—— (拉夯者)嗷嗨! (领夯者)咱打起来吧—— (拉夯者)嗷嗨! 夯过几遍后,地基实了,就再撒上一层土,地基又变得渲了,就再夯实一边。一遍一遍夯实,一遍一遍垫土。随着地基升高,操作方便了,打夯的人们也进入了状态,行夯速度加快,夯歌也由慢变快。若是打到四个房角,为了加大承受力,要多打两下,称之为:“凤凰三点头”。这三下,也要用急夯,节奏也加快。 (领夯者)、(拉夯者)齐唱: 嗷来——嗷来——嗷来——(接连打三下) 嗷来那个嗷来呀喊,(一下) 嗷来那个嗷啊。(一下) 打小夯时,有时领夯者一时兴起,打起“钻夯”(打一 下后将夯举过头顶钻到对面),这时就唱的紧凑。 (领夯者):正月那个里来哎—— (拉夯者):嗷嗨! (领夯者):正月那个正呀—— (拉夯者)嗷嗨!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砸夯这一传统工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在我心中,它依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种劳动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每当我听到那熟悉的夯歌,看到那激昂的夯打场面,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和自豪。因为,那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乡村生活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