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彝海结盟的文献综述

关于彝海结盟的文献综述

彝海结盟文献综述

历史背景

时间背景: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抵达四川省冕宁县。

事件起因:红军需要快速北进,渡过天险大渡河,并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同时在川西北建立苏区。

主要事件

民族政策宣传:刘伯承司令员和聂荣臻政委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向彝族同胞宣传了红军的宗旨与民族政策。

结盟仪式:1935年5月22日,刘伯承司令员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在彝海之滨举行了歃血为盟的仪式,结为兄弟。

红军与彝族的互动:红军帮助彝民组建“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并授予队旗、赠送武器。小叶丹派彝民护送红军顺利通过彝区。

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

战略意义:彝海结盟为红军抢渡大渡河赢得了宝贵时间,对粉碎蒋介石的围剿计划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民族政策实践:这一事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功运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典范,体现了党对民族团结的重视。

现实意义:彝海结盟对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后续影响

民族团结典范:彝海结盟成为民族团结的历史丰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族平等、团结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