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含泥量标准在道路建设中执行情况如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国家战略重点。道路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在道路建设中,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建材,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机制砂含泥量标准在道路建设中的执行情况如何,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机制砂含泥量标准的制定、执行现状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机制砂含泥量标准的制定

机制砂是指由人工破碎、筛分等工艺制成的砂料,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价格低廉等优点。然而,机制砂在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混入一定量的泥土、石粉等杂质,导致含泥量偏高。为规范机制砂在道路建设中的应用,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含泥量标准。

根据《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标准,机制砂含泥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具体来说,0.15mm以下的细颗粒含量应不大于5%,0.15mm以上的粗颗粒含量应不大于3%。此外,还规定了含泥量测定方法、试验仪器等技术要求。

二、机制砂含泥量标准的执行现状

  1. 政策法规保障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机制砂含泥量标准的执行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关于加强建筑用砂管理的通知》、《关于规范机制砂、石粉生产、使用和管理的通知》等。这些政策法规为机制砂含泥量标准的执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1. 监管部门加强监管

各级建设、质监、环保等部门加强对机制砂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含泥量超标的产品。同时,加强对施工企业的监督检查,确保其严格按照标准使用机制砂。


  1. 施工企业提高认识

随着行业规范的实施,施工企业对机制砂含泥量标准的认识不断提高。大部分企业能够自觉遵守标准,严格控制含泥量。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企业仍存在侥幸心理,存在使用含泥量超标机制砂的现象。

三、存在问题

  1. 标准执行不力

尽管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但部分地区仍存在标准执行不力的问题。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含泥量超标的机制砂,给道路建设质量带来隐患。


  1. 监管力度不足

部分地区监管部门对机制砂含泥量标准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部分企业得以逍遥法外。此外,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取证难、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


  1. 施工企业自律意识不强

部分施工企业对机制砂含泥量标准的认识不足,自律意识不强。在施工过程中,为追求进度和效益,忽视质量,使用含泥量超标的机制砂。

四、建议

  1. 完善政策法规

进一步完善机制砂含泥量标准,提高标准门槛,确保道路建设质量。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1. 加强监管力度

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机制砂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对违法企业依法予以查处,形成震慑效应。


  1. 提高施工企业自律意识

加强施工企业培训,提高其对机制砂含泥量标准的认识。同时,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


  1. 推广应用新技术

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机制砂质量。如采用洗砂机、振动筛等设备,降低含泥量。

总之,机制砂含泥量标准在道路建设中的执行情况关系到道路建设质量。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应共同努力,确保标准得到有效执行,为我国道路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金元素在线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