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加工设备对原料的要求是什么?

机制砂加工设备对原料的要求

在建筑行业,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因其具有资源丰富、性能稳定、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路基等工程中。而机制砂的生产离不开高效的加工设备。那么,机制砂加工设备对原料的要求是什么呢?

一、原料的粒度要求

  1. 粒度范围:机制砂的原料粒度范围一般在0.15mm~4.75mm之间。其中,0.15mm~2.36mm的细粒级砂含量应控制在30%左右,2.36mm~4.75mm的中粒级砂含量应控制在60%左右,4.75mm以上的粗粒级砂含量应控制在10%左右。

  2. 粒度分布:原料的粒度分布应均匀,避免出现过多的粗细粒级差异。理想的粒度分布曲线应呈正态分布,即中间粒度含量最多,两侧粒度含量逐渐减少。

二、原料的含泥量要求

  1. 含泥量:机制砂的原料含泥量应控制在1%以下。含泥量过高会导致机制砂的强度降低,影响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 泥质成分:原料中的泥质成分应尽量减少,特别是粘土、粉土等易塑性泥质成分。这些泥质成分在加工过程中容易粘附在设备表面,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原料的化学成分要求

  1. 酸碱度:原料的酸碱度应控制在6.5~8.5之间。过低的酸碱度会导致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的耐久性降低,而过高的酸碱度则会影响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的强度。

  2. 有害物质含量:原料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应控制在国家标准范围内。有害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氯离子、硫酸盐等。这些有害物质会影响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的性能,甚至对环境造成污染。

四、原料的物理性能要求

  1. 破碎度:原料的破碎度应控制在50%以下。破碎度过高会导致机制砂的粒度分布不均匀,影响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 比表面积:原料的比表面积应控制在300~600m²/kg之间。比表面积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五、原料的加工难度要求

  1. 原料的硬度:原料的硬度应适中,不宜过软或过硬。过软的原料容易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过细的颗粒,影响机制砂的质量;过硬的原料则可能导致设备磨损加剧。

  2. 原料的可塑性:原料的可塑性应适中,不宜过强或过弱。过强的可塑性会导致原料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过多的细粒级砂,影响机制砂的质量;过弱的可塑性则可能导致原料在加工过程中破碎度过高。

综上所述,机制砂加工设备对原料的要求主要包括粒度、含泥量、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和加工难度等方面。只有满足这些要求,才能确保机制砂的质量,提高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的性能。因此,在选购原料时,应严格把关,确保原料质量符合要求。同时,加强设备维护和保养,提高设备运行效率,也是确保机制砂质量的关键。

猜你喜欢:选矿优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