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越长作文
昼越长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
在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和公转有关。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且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轨道平面有一个约23.5度的倾斜角。这个倾斜角导致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时间段不同半球接受太阳光的角度和时间不同,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在北半球,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变短,夜晚逐渐变长。在南极,夏至时正好是极昼期间,太阳一整天都在地平线以上,南极经历的是极昼现象。
总结起来,昼越长不仅与地球的自转轴倾斜有关,还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密切相关。通过了解这些天文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