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EMBA校训的历史渊源有哪些?
复旦大学EMBA校训的历史渊源
复旦大学EMBA校训,即“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于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庸》。这一校训不仅体现了复旦大学EMBA的教育理念,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弘扬。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内涵解读、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复旦大学EMBA校训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
- 《中庸》篇目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庸》第二十章。该篇目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强调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子思所著,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 儒家思想传承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一校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主张仁爱、忠诚、诚信、谦逊、慎独等道德品质,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复旦大学EMBA校训的提出,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 复旦大学EMBA教育理念
复旦大学EMBA校训的提出,源于复旦大学EMBA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复旦大学EMBA自2002年开办以来,始终坚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领导力的企业家为己任。校训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EMBA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二、内涵解读
- 博学而笃志
“博学”是指广泛学习,涉猎各个领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在EMBA教育中,学员需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笃志”是指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学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 切问而近思
“切问”是指勤于提问,善于思考。在EMBA教育中,学员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近思”是指关注现实,思考问题。EMBA学员要关注国家发展战略、企业经营管理、社会热点问题,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现实意义
-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一校训,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家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国际市场运作等能力,以应对国际竞争。
- 提升学员综合素质
校训的提出,有助于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在EMBA教育过程中,学员将不断学习、思考、实践,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复旦大学EMBA校训的提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总之,复旦大学EMBA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这一校训不仅是EMBA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是对学员的一种期望和鞭策。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一校训,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领导力的企业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长江商学院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