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历史对应假名

日语历史中的假名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它们的由来和发展如下:

平假名 (ひらがな):

起源:

平假名源自汉字的草书体,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奈良时代(8世纪)到平安时代(9-12世纪)。最初,日本的书面语言依赖于从中国引进的汉字,但由于汉字的繁复和与日语语法的不一致性,逐渐发展出了简化形式的文字。平假名在平安时代广泛用于女性的文学创作,因而也被称为“女手”(おんなで)。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假名逐渐成为表音文字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于书写日常用语、助词、词尾变化等。到了九世纪中旬以后,日本有两种书写文字,一是汉文,另一则是“平假名”文。

片假名 (カタカナ):

起源:

片假名源于汉字的一部分,通常是从汉字的偏旁或部首中截取一部分,用作发音标记。片假名的形成是为了帮助僧侣在阅读汉文时理解音读,并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字体系。

发展:片假名在平安时代为了训读而产生,但片假名字形在明治时期才统一确定下来。片假名主要用于解读汉文、外来语、外国人名、地方名、专有学术名词、拟声词等比较特别的表达。

总结:

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源于汉字,但分别用于不同的书写目的和语境。平假名主要用于书写日本的诗歌、文学作品和日常用语,而片假名则主要用于标注外来语和某些特定的学术或文化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