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厨具名

古代厨具的称呼包括以下几种:

鼎: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用于煮肉食或调和五味。

镬:

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饪铜器,有三个足架空,可以燃火,两耳用铉(铜钩)和扃(横杠)抬举。

甑:

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

甗:

古代蒸煮用的炊具,由鬲和甑合成一套使用,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

鬲:

古代炊具,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用于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

簋:

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具,形状一般是圆口,两边各一个耳朵,在商朝到东周时期盛行。

簠:

用途和簋差不多,只是形状不一样,簋是圆形,簠则是长方形,只出现在西周时期。

案:

古代称为案几,是木质用来盛放食物的矮脚托盘,古人进食时喜“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匕:

长柄汤匙,用于从鼎中取肉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俎:

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用于放置食物供切割。

箸:

古时的筷子,一般用竹子或木头制成,早在商朝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制作精美的象牙筷。

这些厨具在古代饮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烹煮到蒸饭,从盛放到切割,都有相应的器具来辅助完成。建议进一步研究和了解这些古代厨具的历史和用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饮食文化。